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dwrkj.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dwrkj.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dwrkj.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dwrkj.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案例丨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案例1-9(持续更新中)_火狐体育APP最新版下载_火狐体育官方版

案例丨数字化的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案例1-9(持续更新中)
发布时间:2024-11-15 20:19:06 来源:火狐体育官方版

  试验区聚焦解决数据基础制度不完善、数据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通过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新路径,构建数据开发利用新模式等,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通,加速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四川省成都市坚持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不断夯实城市数据资源底座,持续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2017年以来,成立政府数据资产运营主体,出台《成都市公共数据运营服务管理办法》,建成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以模型、核验、沙箱等形式向社会提供公共数据产品,完成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路径探索。针对数据要素流通过程中“有数不敢供”“用数找不到”“有数不会用”问题,成都于2023年提出“建设成都数据公园,实现数据要素‘蓉易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将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范畴从以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形成的一级开发模式,扩大到“公共数据+非公共数据”的一、二级融合开发模式,不断培育壮大数据产业生态,形成“管住一级、放活二级”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

  成都市坚持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以“王”字形管理架构为工作方法,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创新构建“管住一级、放活二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全域数字化转型。

  (一)“管住一级”,采用统一授权集约化运营模式,让数据“管得实”“供得出”。一是统一授权一级开发主体,由市政府授权本地国资企业作为数据要素市场一级开发主体。二是集约获取公共数据资源,依托政务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汇聚数据,并按“一场景一授权”方式由市城运办、市数据局共同向一级开发主体供给公共数据。三是一级数据产品研究开发环境可控,基于安全域,依托市大数据中心设置的数据产品安全开发中心,开发一级公共数据产品。四是数据流通基础支撑可靠,基于成都市政务云、电子政务网等基础支撑,开发环境部署于政务外网,通过人防、技防、物防,严格避免数据外泄,为安全域提供算力和安全能力支撑。五是统一一级数据产品对外供给渠道,依托成都市公共数据运营服务平台,面向技术型、应用型数商,提供一级公共数据产品。

  (二)“放活二级”,面向数据产业生态激发证券交易市场活力,让数据“流得动”“用得好”。一是在可信域开发二级应用产品,由二级开发主体从一级开发主体获取一级公共数据产品,通过数据要素流通服务平台的可信数据空间,融合“非公共数据+公共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带有场景业务属性的数据应用产品;二是拓宽二级数据产品场外流通渠道,通过数据要素流通服务平台互联网端对外供给,链接数据产品开发证券交易市场,并对接全国各地数据交易所,积极融入全国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三是以“蓉数公园”为载体培育产业生态,聚引培育服务型、技术型、应用型数商,以及数据合规、质量评估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不断壮大数据产业生态,推动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化的经济加快发展;四是开展应用场景概念验证测试,针对尚不成熟的应用场景,结合场景孵化所需的数据、技术、模型等要素,验证是不是满足开发和孵化条件,合乎条件的可进入一、二级数据产品研究开发环境。

  截至2024年7月底,全市46家市级单位七批次授权612类4.07亿条公共数据,开发一级数据产品285个,重点支撑“蓉易贷”“蓉易住”“信用就医”等40余个“公共数据+”应用场景。上线试运行“蓉数公园”,汇聚引入各类数商144家,上线款数据产品;开展“蓉数”系列活动,完成6期“蓉数大讲堂”,与会企业达100余家,覆盖2500余人次;成功举办“2024数据要素×应用场景生态伙伴大会”。

  (一)理念创新,实现因地制宜推广复用。成都市在多年探索实践中,基于集中授权运营模式,创新探索“管住一级、放活二级”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发挥国有企业在数据要素流通领域的引领作用,明确差异化发展路径。

  (二)机制创新,深化公共数据授权机制。一二级主体的分段式运营,对彼此进行了更加清晰的权责定位,形成了分工协同、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增强有很大成效避免一、二级主体在运营过程中的同质化竞争。

  (三)技术创新,有效推动数据融合利用。在二级开发环境的数据要素流通服务平台搭建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融合“共享开发利用模式+隐私计算利用模式”的双模式可信安全开发环境,为企企、政企数据提供不同融合开发环境,让企业安全用数、放心用数。

  浙江省杭州市聚焦“促进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工作主线,以数据要素改革为动力牵引,谋划打造“数谷”。围绕数据流通使用中存在的交易过程规范难、安全高效流通难、交易合规难、全链路存证互认难、机制规则建设难等明显问题,创新打造“数谷”数据产业集聚区,实现“制度、规则、市场、生态”四维一体协同发力,初步构建由数据交易机构、数据交易专网、数据交易凭证、区块链跨链互认机制构成的“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框架和治理体系,形成多部门跨领域联动探索的数据要素“改革沙盒”机制。

  (一)发展多层次数据要素市场,破解数据“交易过程规范难”问题。针对数据流通交易过程中缺少中立第三方的合规监管和信用背书等问题,“数谷”集聚了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和杭州数据交易所两大数据交易场所,为公司可以提供存证登记、合规审核监管、供需撮合、交易备案、清分结算等闭环全链条服务,为企业上架数据产品、开设服务专区提供快捷便利的审批通道。

  (二)搭建数据流通专用网络(数据交易专网),破解数据“安全高效流通难”问题。“数谷”针对数据流通交易过程中,数据暴露风险高、安全风险隐患大、用网费用高等问题,把“硬”的网络、算力基础设施和“软”的新技术、制度规则和技术标准结合起来,率先实现数联网从理论到实践落地。数联网将数交所、供数企业、用数企业三方紧密连接,为公司可以提供安全合规、数算协同、价值共创的可信网络环境。通过端侧接入软硬一体机(数联猫)接入“数联网”,可实现“一地接入,全网可达”,在大幅度降低用网成本的同时,降低企业获取数据产品的门槛,为数据调用提供可信通道。

  (三)打造数据合规流通数字证书,破解交易“合规难”问题。针对合规标准不统一、合规成本高等问题,“数谷”积极联动市场侧,创新研发数字证书,为数据要素市场参与各方提供效率高、成本低、干预少的交易工具。数字证书是以“全流程合规与监管”为重点,基于数据交易交互特征、政府包容审慎监管理念和企业诚信自证合规原则而设计的低成本合规、全流程存证、响应式监管制度工具和软件基础设施。通过数字证书可实现交易前的合规自检,交易时的全过程存证,交易后的监管备查,构建数据要素流通全链路合规体系,可大大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四)探索“区块链跨链互认”,破解交易“存证互认难”问题。针对区块链的产品类型和技术平台繁多,导致存证在不同区块链平台上的信息无法互认,造成数源单位和用数单位权益风险等问题,“数谷”探索搭建区块链跨链互认平台,连通了杭州市互联网法院和杭州市互联网公证处,为交易合规保驾护航,为潜在的交易风险提供较为可靠司法渠道。“数谷”将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区块链跨链互认机制建设,促进区域间数据交互、业务互通、监管互认、服务共享。

  (五)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改革沙盒”机制,破解数据“机制规则建设难”问题。由于法律和规则层面对数据流通的具体实际的要求还不够明确、合法与非法边界还不够清晰,导致数商企业仍都会存在“不愿流通”“不敢流通”的顾虑等问题,“数谷”政产学研各方联动,针对数商企业所关心的公开数据加工确权、数据流通链式授权、善意取得风险隔离等问题,提出了“改革沙盒”模式,探索数据流通规则解决方案,打造有利于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包容审慎监管环境。

  (一)“三数一链”框架体系取得实战实效。“三数一链”框架体系已在金融、生物医药、多媒体等行业的6个场景中应用,并率先在商圈客群洞察等场景中完成应用贯通。启动“数谷”建设至2024年6月底,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数据交易所累计上架数据产品2168个,注册数商1314家,累计登记交易金额40.2亿元。

  (二)数据要素流通机制建设先行先试。4月8日,发布数据要素“改革沙盒”试点方案及首批21家试点企业,揭牌成立数据要素合规中心、合规委员会,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杭州市发布关于高标准建设“数谷”促进数据要素流通的实施建议,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布《关于促进数据要素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建议(试行)》,政策赋能数据要素经营主体培育,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福建省持续开展数据基础制度探索试点,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2020年探索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开发模式,先后推动出台了《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福建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开发管理办法(试行)》《福建省快速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建设上线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并以城市水系调度与管理为切入点,推动公共数据应用场景建设,形成了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开发利用的新模式。

  (一)创新分级开发的制度机制。立法明确分级开发模式,出台《福建省大数据发展条例》,明白准确地提出公共数据资源实行分级开发。出台《福建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开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二级开发主体获取公共数据的方式、途径等。印发《福建省快速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福建省公共数据有偿使用定价策略探索推进方案》,提出公共数据有偿使用的收费机制和定价策略。制定出台《福建省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交易若干措施》,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助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二)创新统一支撑的管理运营。组建公共数据资源一级开发主体,承担公共数据汇聚治理、安全保障、开放开发、服务管理等具体支撑工作,在保障公共数据资源公益属性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打通公共数据从政府到市场的核心环节。

  (三)创新可用不可见的技术方法。福建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采用数据加密、脱敏脱密、数据沙箱、区块链等安全技术方法,通过“可用不可见”方式向社会提供数据服务,数据使用单位可以在平台上直接利用场景化治理后的数据目录集进行数据建模编程,在不可逆推原始数据的条件下通过模型输出计算结果,实现“原始数据不出平台、结果数据不可逆算”的技术实践。

  (四)创新双向授权的使用方式。创新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双向授权”使用机制,数据使用单位在提交公共数据开发方案和数据开发模型后,福建省大数据管理局按照“一模型一评估、一场景一授权”的原则,依场景组织数据安全评估进行数据使用授权,涉及个人、企业等数据必须取得数据主体授权,确保公共数据安全。

  (五)打造水系联排联调智慧治理场景。针对应对重大汛情事故和大面积内涝,以提升水系联排联调为切入点,打造“一张图”统排涝,整合交通、城管、气象、水务等多方公共数据资源,打造集“风情、雨情、水情、工情、警情”于一体的排水防洪“一张图”,实现事前科学模拟、预警预报、提前布防,事中辅助决策、统一指挥,事后灾后评价、优化系统的全过程目标。

  (一)推动数据基础制度创新实践。福建省率先从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三个层面建立起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体系,实践了三权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合规高效的数据流通机制等,为别的地方推动基础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二)实现公共数据安全高效供给。运用公共数据资源分级开发模式,建成省汇聚共享平台,接入全省政务信息系统2000多个、汇聚数据量超1400亿条;建成省公共数据资源统一开放平台,向社会提供开放类数据目录近4万个,数据接口6000多个,90多亿条数据记录,累计提供近1.5亿次数据下载服务;建设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发布可开发利用数据目录4000多个,入驻开发利用企业230多家;建成省大数据交易买卖平台,有效支撑社会数据交易流通,交易所累计拓展数商560家,上架大数据产品940余款。以公共数据全省统一汇聚、平台统一支撑,一站式统一服务的方式供给数据,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个人、其他组织获取公共数据的成本,为社会开发利用公共数据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途径。

  (三)公共数据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自2022年7月份上线以来,在数字金融、灾害应急、健康医疗、营商环境等方面建设了62个应用场景,以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24年上半年提供模型调取服务约80万次,服务覆盖近70万个人和1300余家企业。一是优化营商环境,如我省金服云平台,调用市场监管、税务、工商等17个定制类数据接口,打破银企数据壁垒,降低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突破3700亿元,赋能民营经济发展;二是推动数字金融发展,建设“社保快贷”“菁英E贷”“信秒贷”“信易开”、电子分离式投标保函等应用场景,支撑企业和个人贷款业务,授信金额近200亿;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基于公共数据构建“一品一码”溯源数据模型等,为中小型种植养殖企业和食品生产公司可以提供一站式优质选品服务。

  (四)形成水系科学调度管理经验。依托福州市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实现了联排联调效率提升,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了50%,内河调蓄效益提高了30%,每年可节约电费2300万元,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同时,城区内涝得到一定效果缓解,持续进行易涝点整治,面对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城区逢雨必涝局面得到明显改观。

  四川省德阳市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面临的资源少、效率低、定价难、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等诸多难题,坚持“编制智慧德阳规划、建设德阳城市大脑、实施数据治理工程、探索数据要素改革”四步走战略,着力从资源、制度、流通、价值、应用等五个领域破题,建立起数据要素五大发展体系,形成了以数据赋能为核心、数据价值实现为目标、基础制度和技术平台为保障的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市场体系。

  (一)破题“数据从哪来”,构建数据资源开放供给体系。建成德阳数据中台和政务云,编制17个元数据标准、建成8个基础库和15个专题库,归集数据4539T、结构化数据143亿条,发布公共数据开放目录9174个,交换数据1148.9亿条。建设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四川数据要素产业园”,发展数据集成、数据经纪、数据托管等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数据开放式、业务紧凑型的产业生态格局。

  (二)破题“数据怎么管”,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2022年发布“1+4+N”数据基础制度,形成以《德阳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计划》为“总领”,组织体系、要素培育、流通交易、安全监管四项管理制度为“主梁”,25个配套文件为“支撑”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同时搭建“1个主管部门+6个业务中心+1个产业园区”数据要素组织管理运营体系,实现数据流通交易有制度可遵循、有规则可操作、有组织可管理、有机构可运营。

  (三)破题“数据怎么动”,构建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体系。建成以数据资源中心、数据加工中心、数据资产评定估计中心、数据授权托管中心、数据资产登记平台、数据资产交易平台为核心的“四中心两平台”全栈式数据流通交易机制,实现数据资源供给、权益登记、价值评估、产品加工、流通交易、安全监督管理的闭环运行。聚焦数据融合应用创新、流通交易、人工智能、大模型、数据安全等方向建设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实验室。

  (四)破题“数据值多少”,构建数据资产综合服务体系。按照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产品经营权等权属分置模式,开展数据资产评定估计标准试点,建设德阳数据资产登记平台,提供数据治理、资产登记、合规审核、质量评价、资源入表、价值评估、质押融资、流通交易等全链条服务,颁发省内首个数据资产登记证书,完成企业数据资产登记入表,实现基于数据元件的数据资产质押融资500万元落地,现已完成市民通平台用户使用行为统计数据、四川牛背山景区运营数据、中江甄选电子商务平台数据等数据资产综合服务案例5例。

  (五)破题“数据有何用”,构建数据流通交易应用体系。建立政府授权、国有平台公司运营、运营收益反哺智慧城市和公共服务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构建以数据资源、数据元件、数据产品为核心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成教育科技、医疗卫生、金融财税等14个行业数据专区,上架数据产品2604个,累计数据交易金额突破1亿元,拓展59个应用场景,衍生商品市场交易额超80亿元。

  (一)探索一条先行先试数据要素改革的创新路径。德阳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过程中,打造通用标的物的数据流通方式,建设数据产业园,形成16个专题研究报告,在理论、制度、技术、交易、应用等方面探索出一套创新体系。

  (二)探索一条数据价值实现的运营路径。德阳通过创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调动部门参与积极性,有效激活公共数据资源。依托“四中心两平台”全栈式数据流通交易机制,推动业务贯通、数智决策、流通赋能,打造政银企平台、预付消费行业信用评估模型、“电e能”平台等50余个善政惠民兴业应用场景。

  (三)探索一条融入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发展路径。德阳与省大数据中心共建四川数据要素产业园入驻数商157家,外地数商占比达85%,进入流通交易市场的外地数据资源占比达83.7%,已交易合同中外地业务占比达88.1%,汇聚60多类主题数据资源、接口11499个。

  广东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充分的发挥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产业基础扎实等优势,逐渐完备政策保障体系,着力破解AI应用场景开放不够、应用深度不足等难题,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集聚,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促进数字化的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强化政策建设,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政策层面,2023年11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通用AI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在全省形成政策统领;2024年5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人工智能+”广东方案;深圳市发布《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2024行动方案》,形成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体系。二是平台层面,建设供需对接平台,深圳市在“深i企”平台上设立人工智能专区,打造人工智能供需对接平台,公开发布两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涵盖数字文化、公共服务等41个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落地应用。三是资金层面,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基金、创新创业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各类创投资本积极布局AI产业。

  (二)加强规划布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一是统筹全省布局,全省共布局建设11个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广州、深圳先后获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逐渐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珠三角为核心、粤东西北各地市协同联动,区域定位互补的发展格局。二是发挥各地优势,深圳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及产业配套等优势,布局建设“鹏城云脑”、深圳市河套算力集群等,力推鸿蒙原生应用发展。广州以试验区和先导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高端制造、汽车交通等领域的融合应用。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等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相关专项,在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能安防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园区。

  (三)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融合应用。一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广东省制造业产业群,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企业生产化研发、精准化生产、智辅化管理、增值化服务、具身化设备等各环节的效果初现,由单一环节赋能向垂直多场景覆盖拓展,有效提升全流程效率。二是聚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组织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案例征集,遴选一批创新程度高、应用价值大、示范效应强、市场前景好的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和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涉及AI+制造等12个方向,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一)健全了人工智能政策体系。接续出台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应用、打造AI先锋城市、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示范区等政策,下一步还将探索制定可信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供给促进条例、人工智能产业统计指标等,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探索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以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牵引,以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人工智能小镇等为补充,坚持人工智能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共同发展,坚持人工智能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协同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800亿元,人工智能相关企业48.9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上市企业数量1269家,人工智能产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4家。

  (三)推动了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设。全省形成了从基础支撑到关键技术、再到行业应用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在基础层,积极探索在高端智能芯片、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智能传感器等细分领域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在技术层,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等核心技术领域,加快实现产品迭代,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应用层,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在智慧交通、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家居等垂直领域加速赋能。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已基本建成以大炼油、大乙烯为龙头,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和下游专用化学品、化学制品协调发展的石化工业体系。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成为拉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效助推力,但在推进石化行业数字化改造中,也面临缺经验、缺资金、阻力大等突出难题。为破解上述难题,近年来,镇海区聚焦支柱产业绿色石化,以“数智转型”为主攻方向,推动行业数字化改造,构建“化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生态体系。

  一是制定数字化改造规划。出台《镇海区绿色石化行业提升改造三年(2021-2023)行动计划》《镇海区石化行业数字化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4)》等数字化改造规划方案,明确石化企业数字化改造路线,规避企业数字化战略与业务发展孤立割裂,推动数字化改造与业务发展相辅相成。二是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制定出台《镇海区支持制造业领域高质量发展政策》等政策文件,对实施智能制造标杆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对实施重点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项目给予最高30万元补助,以政策引领、资金扶持的形式,助推石化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2023年以来,全区实施7个石化行业数字化车间项目、20个数字化改造项目,拨付政策资金近1500万元。三是树立人才支撑意识。坚持人才是数字化改造第一资源,把转变企业家思想观念作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先决条件,连续多年举办重点骨干企业总裁研修班,围绕“智能制造”主题,邀请知名专家授课,培养了一批具有数字化管理能力的企业家人才,形成了全区企业界数字化转型的共识。

  一是引培专业智造服务商。引进区外优质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培育区内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24家,通过“一对一”服务为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实施方案。同时,探索解决石化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缺经验”等难题,总结提炼出“1+1+N+X”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模式,解决工业数据孤岛等问题,助力石化企业数字化改造。二是启动行业数字化改造。筛选购买优质服务商,集中开展石化行业数字化改造诊断服务,排摸企业数字化改造底数和项目,目前,已实现石化区企业数字化改造诊断全覆盖。实施新智造迭代升级行动,在全区石化企业中推广5G、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截至目前,全区石化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已超过90%。三是建立“未来工厂”培育机制。建立“未来工厂”梯队培育库,组建服务小组,对培育企业项目进行“点对点”服务跟踪。目前,已培育2家省级“未来工厂”,2家市级“未来工厂”,梯队培育库储备5家“未来工厂”。

  一是高标准建设化工产业大脑。把化工产业大脑作为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2021年,镇海成功“揭榜挂帅”化工产业大脑建设,聚焦政府、园区、企业三大维度,整合经信、应急、环保等6部门数据,设计开发智慧园区平台、碳排放监测等政府侧应用场景和物资联储联备、智能制造诊断等企业侧应用场景,并向全省输出推广。二是打造石化智慧园区。探索智慧化工园区“1+5+X”建设模式,打造园区安全、环保、交通、水利等方面智能化管理,实现全区智能管理一体化、联网化。三是建立“化工大脑+未来工厂”融合机制。通过业务贯通、数据贯通、机制贯通,实现产业大脑赋能企业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绿色化制造、安全化管控,积极探索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产业生态机制。

  (一)形成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果。截至目前,镇海区已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8个,占全区规上企业的15%左右。其中,石化行业累计建设31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包含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个、省级未来工厂2个。

  (二)形成一批特色行业应用。化工产业大脑建设方面,承接工信部专用化学品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等重点项目,截至目前已上线个能力组件,服务规上企业用户700余家,汇集数据超过1000万条。

  (三)推动化工行业提质增效。在探索构建“化工大脑+未来工厂”生态体系方面,镇海已形成以“未来工厂”为引领,“5G+工业互联网”为支撑,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为主体的新智造集群,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5%以上,运营成本下降12%以上。

  福建省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新能源产业优势,突破电池管理系统(BMS)等能源管理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数字经济创新企业,运用数字核心技术,帮助新能源数字技术应用实现产业化、集聚化,并以此为基础,推动软件设计、装备制造、智能运维、试验检测等全产业链业务深度融合,形成“数实融合驱动发展”的典范。目前东侨已聚集了新能源数字技术应用上下游企业、配套机构等60多家,为锂电池生产制造提供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成功打造锂电池行业“灯塔工厂”;产业发展体系完善,2023年总营收超110亿元,助力开发区打造锂电千亿产业集群。

  强化需求导向,综合运用集成电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集BMS设计、传感器、传输组件、电芯连接组件等设备,搭建标识解析平台、智能物联平台、应用开发平台、智能分析平台等,实现数字化装备、智能化运营、自动化生产,使数字技术与新能源产品研发、软件设计、装备制造、智能运维、试验检测、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业务深度融合,以“数字驱动”方式实现新能源全流程业务贯通,构建新能源数字技术应用产业生态。

  (一)产业协同,精准施策,力促产业链融通。充分的发挥锂电新能源骨干企业“吸磁”效应,整合资源,将软件相关人员、技术和资产剥离,聚焦锂电新能源产业信息化服务、智能化生产新产业链,积极培育新能源数字技术应用产业集群,对企业在项目建设、融资担保、用工培训、产品研发及设备升级等方面给予精准政策扶持。

  (二)创新驱动,政府搭台,培育新质生产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先后成立了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动力与储能锂电池技术研发与集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理工大学宁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福建能源器件科学与创新实验室、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研究院、清洁能源及互联系统技术两用应用与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合作、技术支撑平台,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前沿创新成果。

  (三)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全方位要素保障。着眼于产业生态圈建设,成立了东侨新能源供应商服务中心、东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企业服务中心等多维的数字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东侨新能源供应商服务中心目前已累计对接供应商企业100多家,为51家企业提供办公场所,成功孵化49家企业落地东侨,为锂电企业专利快速审查确权、知识产权维护保护等提供可靠保障。

  2023年新能源数字技术应用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8.41%。共建成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2个,省部级公共创新平台、试点示范、技术创新重点攻关项目17个,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瞪羚”企业8家,拥有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等各类技术创新企业28家。打造了新能源行业“灯塔工厂”、新能源船舶全生命周期协同运营云平台、“智慧工厂”,建设了采用标准化设计的“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新能源产业领域。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按照“以工业化思维打造蓝色粮仓”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渔业转型升级,主动承接产业项目落地。以AI赋能、数据要素驱动的深远海智慧养殖场景应用和实践,发挥闽投1号等深远海渔旅融合平台特点,通过搭载智慧模块,应用声呐、水下机器人、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映射出实体深远海养殖平台的各种状态,结合AI算法服务,融合利用遥感、气象、海洋环境物理参数和鱼群生产养殖参数等各类数据,为深远海养殖在内的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相关服务企业提供数智化场景支撑,提升现代海洋渔业养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和重要水产品产量。

  以“百台万吨”深远海智慧养殖平台为依托,运用云存储、物联网、人工智能、泛在计算、交互可视、混合现实等前沿信息技术,围绕海洋科学、海洋健康与生物多样性、海洋水产品食物安全和蓝色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需求,加快推动渔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建设海洋大数据产业链,构建数字乡村标准资源库和数据规范,推进数据资源整合,提升海洋大数据监测能力。

  一是物联感知。通过传感设备、遥感卫星、气象站、视频监控、智能终端等实现数据的采集,利用广泛互联的网络,智能识别、立体感知相关环境、状态、位置等全方位动态变化信息,实时监测生产海域温度、光照、余氯、pH值、溶解氧、浊度、盐度、氨氮含量、叶绿素等生化参数,监测海流、海浪、潮位、风速、风向、气压等物理参数,建立前端认知,实现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

  二是5G加持。移动700兆和联通900兆低频段实现近海5G网络全覆盖。提供绿色清洁、稳定高效的通信网络保障与增值服务,采用10千兆大容量微波传输,在基础网络低碳排放的同时,实现5G海域覆盖与人员定位、海上互联网电视、海域环境检测、水质数据检测等功能,海陆网络通信体验无差异,数字化赋能深远海渔旅养殖。创新海上浮动平台5G建站,通过10GE微波传输建设700兆+2.6G高低频混合组网,构建5G立体覆盖网络,为人员通信提供充分保障,并布设多项传感器、监控、水下机器人等物联网终端,通过5G网络将采集到的生产、生态数据快速回传至平台智慧渔业室实时智能运算。

  三是智慧平台。具有抗台风、抗赤潮、抗病虫害的优势,实现了设备科学化、管理数字化、养殖生态化、产业链条化的特点。具有无人值守的特点,所有数据可通过无线传输到养殖户手机终端上,实现智慧养殖。具有数据分析能力,对营运过程中锚泊系统、平台结构应力等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不仅能满足平台自身维保需求,还为后续深远海养殖平台的设计优化和装备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以传输更替的最新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开放的创新平台、物联感知平台、视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数字孪生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辅助智能决策和业务自动化,驱动业务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四是数据资产。推动深远海养殖,加大对深远海养殖平台在内的海洋渔业数据资产的盘点、质量评价、登记、确权和评估,将海量数据资源转化为具备法律效力的合规数据资产,构建一体化数据资产管理、运营体系,促进数据共享与价值释放。提供数据支撑,打造海洋数据生态。短期聚焦数据盘点与确权,中期推动数据应用,长期构建高效生态,带动渔业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造“智慧渔业”。

  以连江县“百台万吨”深远海平台项目建设为契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深远海生态养殖模式,经济效益显著,区域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通过AI赋能,建设“互联网+平台”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以深远海养殖平台为代表的智慧海洋利用效率,有助于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协同融合发展,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同时带来环境保护、渔民增收等显著社会效应,具有明确的经济可行性和广泛的公共价值。

  一是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力成本大幅降低。通过各类机械化、智能化应用,能够节省约70%的人力成本。

  二是生态效益有效释放,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深远海养殖平台采用环保、可回收材料,避免了海漂垃圾的产生;水域开阔,水体交换速度快,残饵和鱼类粪容易移动和稀释,大幅度减轻对周边海域水质的影响。深海盐度较高,水流更为湍急,溶氧量增加30%,鱼类成活率和品质得到提升。

  三是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助推产业链重塑。渔业养殖机械化能够有效促进产品标准化、批量化产出,进而推动发展统一的交易中心,建立海产价格交易指数,降低季节性波动对行业的负面影响。

  广东省创新探索了从“单点突破”(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到“链式改造”(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模式。通过模式创新和组织创新,着力解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既要懂制造业需求又要懂信息技术应用,精准改造要求高”“骨干企业主动拥抱数字化,但中小企业转型内生动力和改造意愿不强”“关键供给受限,有效产品和适用服务相对缺乏”等难点问题。

  (一)强化“联动协同”,凝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合力。率先出台多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措施,支持重点地市探索特色转型模式。一是省级加强统筹部署。2018年率先出台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及措施;2021年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2年创新性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2023年开展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省政府先后在广州、佛山召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场会,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二是市县联动抓好落实。广州实施“四化”平台赋能企业提升行动;深圳按照“普惠奖补+标杆建设+公共服务+加强供给”模式推动数字化转型;佛山培育数字化示范工厂;东莞打造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中山实施百企攻坚行动,推动家电、灯具等企业数字化改造。

  (二)实施“单点突破”,推动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一是推动骨干企业数字化率先转型。支持电子信息、先进装备、食品医药、轻工材料等重点行业的企业,围绕典型场景实施软硬件改造,推动生产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全面互联互通。二是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广泛转型。针对中小企业最关注的成本、效率、品质等问题,在研发管理协同、生产设备监控、智能排单调度等领域遴选发布400多项数字化产品。按照“企业出一点、平台让一点、政府补一点”原则,采取财政资金奖补方式,推动中小企业实施轻量化改造升级。

  (三)聚焦“链式改造”,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整体转型。广东新增设立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围绕30多个传统优势和战略新兴行业实施“链式改造”。一是支持骨干企业牵头带动供应链协同改造。支持供应链骨干企业牵头构建数字化供应链,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应用,推动实施统一标准的数字化改造,实现订单、生产等关键数据互联互通,使得供应链在线高效协同、运营成本降低、更加稳定可靠。二是支持平台型企业拉动产业链整体改造。支持平台型企业基于积累的制造业知识和服务经验,围绕典型场景和共性需求,为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可以提供一揽子的小型化、轻量化、快速化、精准化的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效率质量。

  (四)围绕“要素保障”,构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优质生态。广东打造丰富多样的数字化产品库,加强信息安全服务保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一是优化数字化产品供给体系。培育300多家优质数字化供给商、9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输出一批覆盖研产供销、价廉质优的数字化产品。二是加强工业企业信息安全保障。指导工业企业做好数据安全分级分类保护,提升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强化信息安全技术、产品、服务、人才等产业支撑能力,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安全保障。

  广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实践,加快推动大型企业率先转型、中小企业广泛转型、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转型,实现“单点突破、以点带面、串珠成链”。

  (一)探索了“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模式。在过去单一企业或单一环节数字化改造基础上,探索了“重点企业牵头带动供应链协同改造”和“牵引企业主导拉动产业链整体转型”等两种数字化转型模式,将改造对象延伸至整个供应链和产业链。该模式既能帮助重点企业打造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也能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在数字化改造中增收增利、获得实际效益。

  (二)组织了“1+1+N”数字化联合改造的创新组织方式。在过去一家数字化服务商向中小企业提供单一数字化产品和改造服务的基础上,探索了“1+1+N”的数字化联合改造方式,即“1类制造业骨干企业/平台型企业+1类集成服务企业+N个软硬件企业”的联合改造模式,共同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产品,推动30多个传统优势和战略新兴行业数字化整体转型。

  (三)形成了一批数字化转型成果。近五年,省市两级财政投入100多亿元支持数字化转型,建设4个国家级和14个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培育9个跨行业跨领域、33个特色专业型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推动超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70多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实现增收增利和降本提质增效绿色安全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公开渠道,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抄袭本文至其它渠道者引发的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国脉,是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数字政府、数字化的经济、数据治理、数据要素×专业服务商,是数据资产化先锋企业。研发“一头一体两翼”企业数据资产化咨询服务方法论,提供数据资产化战略设计、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数据资产摸底调研、就绪度评估与咨询、数据要素应用场景与价值研究、数据资产入表和产品化等全流程咨询服务。